规划信息

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谋划

发布日期:2025-07-01

2024年,在省数据局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咸宁市政数局紧紧围绕数据和政务服务两项核心职能,真抓实干、奋勇争先,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新型基础设施立柱架梁。全域感知平台初步建成,整合汇聚6万余路视频监控、电子眼8000余套、噪声扬尘检测点200余个、水环境质量监测点100余个、通信基站1700余个,形成“网存算维”一体化感知体系。2024年全市新建5G基站735个,实现191个社区和883个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数公基”基础平台实现监控电子眼附属设施、通信基站等点位的全量上图。全市共计机房747个,数据中心6个,算力规模29.67PFlops。

(二)城市数公基夯基垒台。市县一体的基础平台已全面建设完成,其中“泉都易采”数据核采小工具、建筑物白模、“一本账”平台、“三维不动产”示范应用、新增白模生产流程等相关工作得到省专班肯定;11月份通过市县一体化扩面验收,赤壁市作为全省县域扩面案例。6个县(市、区)专区全部上线运行,完成县域中心区域扩面任务。

(三)数字经济稳步增长。2023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8%,全市数字经济规上企业155家,其中工业领域54家、建筑业18家、批发零售37家、服务业46家,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8.27亿元,数字经济产业营收达十亿以上企业2家,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0家。

(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预警模型”数据产品已取得《数据产权登记证书》《数据资产登记证书》《交易标的登记证书》等成果,并上架湖北省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实现融资200万元。已委托湖北数据集团积极开展“智慧停车”数据资产进账入表工作。赤壁市“文旅景区订单应用数据集”已获得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中心颁发的数据要素登记凭证,并实现融资560万元。公共数据方面,正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工作,已向市政府提请审议运营实施方案,大数据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咸宁数据港等一批项目正在实施。

(五)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事项68项,自主创建主题15项,平均减少办理时间83.6%、减跑动83.2%、减环节69.9%、减材料48%“咸宁市‘水电气视网+公交’一窗通办”案例入选2024年数博会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教育入学“一件事”、水电气视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入选省数据局经验案例。梳理出7张“智能办”事项清单,352 项智能办事项上线运行。全域创建“香城代办”服务品牌,“政务服务帮办代办服务规范”标准化项目,已通过省级地方标准制(修)订立项,目前已构建6个基层服务体系。同时上线“宁好办·香城帮代办”小程序、试行“12345热线+政务服务帮代办”模式。围绕赤壁青砖茶、食品饮料、桂花、楠竹、智能机电等特色产业的市场准入,深入推进“一业一院、一业一检、一业一馆、一业一站”建设,形成了“政产学研检融介”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发展服务模式。

二、2025年工作谋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国家数据局部署要求和省数据局工作安排,围绕“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字生态系统、加强数据开发利用、释放数字经济活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目标,不断推动政数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新基建底座。推进全市前端感知设备及资源有效整合及集约共享,加大智能化分析能力,为全市各部门应用系统做好有力支撑。引进物联感知头部企业落地咸宁投产。投资建设2000P鄂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推理、生命科学、影视渲染、区块链、云游戏、自动驾驶等各方面提供专业算力服务。到2025年底,拟新建5G基站200个,万兆无源光网络端口累计超5.5万个,持续优化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全覆盖,确保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网络质量。在市县节点带宽双2G,县乡200M,乡村100M的基础上,完成性能优良、安全可靠、点位科学的网络体系,为各地各部门的智慧化系统提供坚实保障。

(二)发挥数公基效能。进一步优化城市“数公基”平台功能,建设城市操作系统,以城市风险预警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数公基平台深度应用。深化“数公基”统一标识码应用,结合工程建设项目“一码关联”改革,实现“施工与工规一站式办理”、“验登合一”等场景应用,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以“一本账”平台成果为基础推进开源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指导协调部门深入开展数据汇聚和分级分类管理,大力推进公共数据的共享、开放及应用,以市级联合试验室为主体高效对接市级各部门业务需求,积极融入武汉东湖社区,形成咸宁特色开源体系建设路径。

(三)打造数字生态系统。扎实推进公共数据“应进必进”全量归集、不断丰富,积极引导社会数据登记入表,以“公共数据融合社会数据,赋能地方数字经济”为核心理念,打造“咸宁数据港”。通过数据管理配套制度、数据要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保障、联合实验室智囊团队人才支撑和研发能力整合、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及数字经济惠企政策和服务支撑、数据要素供应链平台支撑、“数据要素X各赛道”数商引育的产业支撑,构建全方位数据生态体系。2025年力争实现数据总交易额突破1亿元以上,衍生品市场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引育咸宁数商20家以上,形成优秀数商应用和典型场景案例30个以上。

(四)激活数字应用动能。打造“i咸宁”公共服务平台,以统一入口支撑城市多场景多业务智能协同,涵盖金融、保险、教育、养老、交通等,满足市民一部手机畅通所有服务应用。打造咸宁“享康宁”智慧文旅康养一体化平台,以内容流量、互联网传播、文旅ip打造、康养旅居联盟、互联网电商、数智开发、数字资产等多种方式赋能咸宁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域风险感知网和全域低空经济感知网,实现对秸秆禁烧、森林防火、河湖禁捕、耕地保护、防溺水、矿山监测、水位监测等智能化分析应用,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影像分析及成果输出,指导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应用,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五)打造数字经济供应链平台。搭建数字经济供应链平台,推动数据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设立政府数字经济及数据要素产业发展2025年度专项资金,推进本地平台公司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鼓励持股本地数字经济企业。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通过数字经济企业孵化中心及数字经济科创园建设,搭建数字经济招商平台,引育外地数字经济企业入驻。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差异化发展,市级着力打造“咸宁数据港”“校企联合实验室”,咸安区重点创建数字经济产业园,赤壁市合作共建“中国遥感小镇”,嘉鱼县聚焦探索智慧物流示范区建设,崇阳县建成鄂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通山县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云动力”,通城县加速发展半导体产业集群。

(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11月6日在咸宁嘉鱼考察时关于“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指示精神。一是紧盯“一老一小”。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关注“特殊群体”,针对残疾人、困难家庭等,提供定制化、人性化增值服务清单;关心“老年群体”,开展“老年服务日”活动,优化老年服务设施,通过智能化适老化改造,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关爱“朝阳群体”,优化出生入学等服务流程,建立入学服务专线,专人解答入学咨询、报名材料准备、录取通知等问题,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二是聚焦一事一码。涉企服务方面,完善工程建设审批“一件事”,以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办理的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领域政务服务事项为主线,构建“一站式”政务服务机制。推行先证后图、先证后审,通过工程建设领域“一码关联”,实现建设项目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验登合一”。涉民服务方面,以“七统一”为抓手,提升“香城代办”品牌影响,完善帮办代办服务体系;“政务服务帮办代办服务规范”标准化项目年底通过省级验收。三是瞄准一线一网。通过“12345+政务服务”,深化“兜底服务”。网上拓展智能客服功能,利用人工智能精准解答市场主体的常见问题;线下推广自助式服务、上门服务、定制化服务等模式,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有关工作建议

建议立足全省,统筹全局,建立完善两机制和四平台:

(一)健全全省应用体系化标准化机制。建议省级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加强与省直部门系统的对接,将省垂系统中分属地方的城市管理对象,自动融合上图至地方平台,减轻数据回流压力。(二)建立全省信息化统筹机制。建议建立全省信息化项目库,将全省信息系统统一登记,助力项目评审中的系统查重,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助力各系统数据资源“三清单一目录”的排查,促进数据共享和数据要素评估工作;按照一地建设、多地复用的原则,对各地新建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业务系统实施备案制,省局统筹调度复用。

(三)建设全省宏观数字经济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议通过数据共享形式整合统计部门、发改、经信、商务等宏观经济部门相关数据,支撑省市县三级可通过系统掌握本地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营收情况。

(四)建立全省业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建议对全省所有政务服务部门已建、在建业务系统或平台的名称、功能等进行登记入库。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互通,提升整体服务效能。整合全省在线培训资源,基于鄂汇办,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系统管理水平,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建立全省通用的档案信息平台。建议按照一人一档、一企一档和一事一档,建立全省通用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保证一人、一企、一事信息全省共享,畅通跨市通办。

(六)建立智能客户平台。建议推动政务服务由人力服务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推动新技术在办事服务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优化重构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管理架构,完善智能预填、智能预审等服务功能。探索应用自然语言大模型等技术,提升线上智能客服的意图识别和精准回答能力,优化智能问答、智能搜索、智能导办等服务,更好引导企业和群众高效便利办事。